让沂蒙精神之光熠熠生辉 ——浅读李祥栋先生新书《思辨、独白、放歌》

“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从沂蒙革命老区走向全国,不断大力弘扬,成为我党我军乃至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考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当沂蒙精神之歌响誉全国,沂蒙精神之光照耀社会的时候,让我们跨越时空,去寻找沂蒙精神之根、之魂。

一、沂蒙精神之魂,在时代的风雨中沉淀和升华

沂蒙精神是一篇壮怀激烈的英雄史诗,是一曲战天斗地的时代赞歌,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伟大传奇。

沂蒙精神这个词不是随随便便就有,也不是随随便便出现的,不仅凝聚着多少烈士的鲜血,也凝聚着当代沂蒙人战天斗地的血汗。它超越时空,是沂蒙文化底蕴浓墨重彩的缩影与体现,是沂蒙热土血与火的沉淀与升华。

近读前市委副书记李祥栋先生的《思辨、独白、放歌》一书,对沂蒙精神的来龙去脉,起源和传承,有了深入的了解。可以说每一篇文字都成为沂蒙精神的脉络和注脚。它忠实地再现了一个时代,对时代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且史无前例的第一个公开总结提出了沂蒙精神这个概念。

作者感同身受,紧扣时代脉搏和发展方向,结合自己多年来为官从政的亲身经历,有感而发,有的放矢。数十篇文章以沂蒙精神为主线,概括总结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与变迁,对自己所参与的党政工作进行了客观的思辨与认真的反省,以及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的探索。作者为各种时代现象而反思,为各种工作做法而反省,理论结合实际,娓娓道来,充满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工作中的酸甜苦辣,风风雨雨,以及所感所悟所见所闻皆成文章。文中载着满满的清风正气,和激昂的斗志,读来如激荡人心的号角,感染人,激励人,鼓舞人,启发人。

历史如烟,需要不断的思辨;岁月如流,需要不断的独白;生活如花,需要不断的放歌;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思辨,一种突破创新颇具超前意识的思想独白,一种高瞻远瞩的时代精神的豪迈放歌。可以说,正是这种不断的思辨独白和放歌,才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无愧于神圣的使命和责任,才让沂蒙精神闻名遐迩。

真理来自于实践。李祥栋先生为官从政主持宣传工作的年代,正是沂蒙精神概念逐渐提出和形成的年代。当李祥栋先生从沂源县调到老地委临沂时,恰逢改革开放之初。从宣传部科员,到宣传部长,到市委副书记,从小县级市临沂到地级临沂市,特殊的时期,承前启后,承上启下,参与见证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辉煌。

当沂蒙以贫穷落后的代名词频频出现时,作为宣传战线的领导,李祥栋深感压抑和不平。他要为这个时代这块热土更好的发声。因为他深深明白,这里的人民会创造奇迹,这片红色热土会绽放光芒。长期以来,“老、大、山、穷”成为沂蒙山区的真实写照。沂蒙人民在欢欣鼓舞迎接新社会到来的时候,面临的是长期革命战争中无私奉献后的孱弱,弹痕累累的战争创伤,穷山恶水的自然条件,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解放初,全区仅有19个手工作坊。此后40多年来,国家投资过亿元的项目一个也没有。

改革开放以来,沂蒙人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在艰苦中,不向国家伸手,自力更生,战天斗地,艰苦创业,走出一条改革开放、科技进步、政治优势“三位一体”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子,在革命老区中率先脱颖而出,走在时代前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涌现出一个个勇立潮头的模范人物和先进典型,让李祥栋情不自禁,有些东西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他觉得有必要说点什么。

说点什么呢?他要记载这个翻天覆地的时代,他要总结这种伟大的精神。

一种文化精神的继承,传承到大力弘扬,是有它的历史轨迹和发展根源的!李祥栋长期生活工作在临沂地区,沂蒙人民无数感天动地的英雄模范事迹,让他常常激动不已。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军民在浴血奋战中生死与共、水乳交融,出现了如王换于、明德英、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沂蒙红嫂”的英雄形象,让他久久不能忘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象厉家寨、九间棚等一大批愚公移山向穷山恶水宣战,重建美好家园的典型,让他热血沸腾。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出现的如王廷江、刘嘉坤、朱呈镕等一大批享誉全国的典型(近年来又产生了闻名全国的时代楷模王传喜),让他欣喜不已。一种伟大的精神思想在他心中油然而生,梦中萦绕不去,他觉得有必要为这种精神命名。

这是什么精神呢?每当总结这种精神,他总是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为这块红色热土,为那些拼搏奉献的人民欢欣鼓舞,骄傲和自豪。当沂蒙精神这个词在他脑海中出现时,他一度激动不已,延安有延安精神,井冈山有井冈山精神,沂蒙也有沂蒙精神啊!

李祥栋说:当时有这种情怀的,不只他一人,而是一批沂蒙人。时任中共临沂地委书记的王谓田、当时地委宣传部的赵广建、闫凤鸣、冯增田等许多同志,都在为这种伟大精神思考着、酝酿着、推敲着。在此基础上,时任地委宣传部部长的李祥栋于1989年12月12日,在《临沂大众》报发表了署名文章《发挥老区优势 弘扬沂蒙精神》,公开提出了“沂蒙精神”概念,并着重强调继承发扬团结(党群团结、军民团结)奋斗、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和求实创新等革命精神。

李祥栋强调说:总结概括提出“沂蒙精神”概念,是一个群体行为,是沂蒙人民的集体创作。然而,有个记者仅凭当年采访报道过九间棚,今天就到处吹嘘说是因为他的报道,而后才有“沂蒙精神”的提法。瞎说一气,意欲何为,沽名钓誉,令人不齿!

一石激起千层浪。沂蒙精神提出后,立刻得到了山东省委省政府的积极回应。1990年4月,省委在济南召开了“首届‘沂蒙精神’报告会”,省委书记姜春云在报告会结束时对“沂蒙精神”进行了阐释和高度评价,号召全省各部门各县区向沂蒙老区人民学习。 姜春云把沂蒙精神的内涵概括为“立场坚定,爱党爱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于是,关于沂蒙精神的论坛会隆重在济南召开了。

1990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刊发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关于临沂地区弘扬沂蒙精神的调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支柱》,对沂蒙精神进一步总结、概括和认定。并附有《革命精神显威力》的短评。

随着李祥栋先生和其他人士的一篇篇高质量的文章发表在地方党报或全国报纸上,弘扬沂蒙精神逐渐拉开了序幕,大戏逐渐开场。

1992年夏天,江泽民总书记来临沂视察时,题写了“弘扬沂蒙精神,振兴临沂经济”, 从此,沂蒙精神这个词在全国各地传扬,逐渐成为新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精神丰碑,成为我党我军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沂蒙精神之树,在血与火中成长壮大

沂蒙精神具有独到的精神风貌、价值主体和文化特质,与创造主体是中国共产党精英群体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及西柏坡精神等进行比较,突出的特质便是这种精神创造于人民群众之中,凸显的是沂蒙人民之魂。

沂蒙精神是一种人民精神。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抗击外来侵略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沂蒙人用小车推着革命前进,用小车推出了胜利,推出了新中国。面对着日本侵略者的扫荡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围攻,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用31000多人的生命和鲜血,创立了沂蒙山根据地。车轮滚滚的支前队伍、送子送郎参军的动人场面、红嫂的感人故事、名垂青史的孟良崮战役写下了光辉的革命业绩。全区460万人中有20多万人参军参战,120多万人参加支前,构成了沂蒙精神的闪光点和耀目风采,形成了革命战争年代“立场坚定、爱党爱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的基调。

沂蒙精神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时代性。临沂是一块特殊的土壤,作为革命老区,临沂战争年代以死伤数百万人的代价换来了解放,英雄的沂蒙儿女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 这就是当时伟大的沂蒙人民为支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所作出的巨大牺牲的真实写照!! 面对这片红色故土,陈毅元帅曾深情地慨叹:“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迟浩田同志曾不止一次这样动情地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胜利,是老区人民特别是沂蒙山区人民用小米喂出来的,用担架抬出来的。我永远也忘不了沂蒙老姐姐们的恩情。”

新中国成立后,沂蒙人民响应党的号召,面对落后的面貌、脆弱的经济、恶劣的生态环境,沂蒙人民勇于向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贫穷落后宣战,顽强拼搏地整山治水、修筑梯田,涌现出了被毛泽东批示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的莒南县厉家寨,“两个肩膀一双手,龙顶山上写春秋”的平邑县九间棚村等一大批自力更生、顽强拼搏改变贫穷面貌的先进典型,展现了沂蒙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

沂蒙山区自然条件较差,在历史上曾是“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特别是受封建剥削和外来势力的压迫,再加上革命战争年代为革命事业而献出了几乎全部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贫困的地理、自然条件和长期的文化积淀,造就了沂蒙人民含辛茹苦、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沂蒙人民在困难面前不悲观失望,不坐等国家援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治山治水,改造自然。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涌现出了厉家寨、高家柳沟、王家坊前等一批先进集体,使临沂成为当时的农业先进地区。

做出巨大牺牲贡献的沂蒙人从来不会躺在功劳簿上。而是与时俱进、奋发图强 ,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革故鼎新,勇于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头。体现着伟大的正能量。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沂蒙人民更新观念,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新步伐。1996年,在全国重点扶持的18个连片贫困地区中率先实现了整体脱贫,创造了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滨河公园、全国最大物流城 、全国最大国际文化城、全国最大的板材基地、全国最大的复合肥生产基地。在2010年全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临沂喜获全国地级市第一 。沂蒙人民用自己平凡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奇迹。

著名作家李存葆、王光明先生合著的报告纪实文学《沂蒙九章》,深刻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沂蒙变化,展现了沂蒙战天斗地辉煌的篇章,成为历史画卷。

1991年11月11日,在《沂蒙九章》座谈会召开之际,李祥栋先生发表了一篇《沂蒙精神的赞歌》,文章说:《沂蒙九章》对于促进沂蒙精神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的传播和弘扬,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后,又相继发表了多篇文章,阐述了沂蒙精神在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国防教育等各方面具有的重大价值和作用。

“沂蒙精神既是优良传统,又是时代精神”。狭义的一面,沂蒙精神是有地域性和时代性的;广义的一面,沂蒙精神就是国家精神和民族精神,可以说是跨地域跨时代的,具有永恒的价值。从地域性到普及性,从时代性到民族性,沂蒙精神无疑成为全国发展的精神动力,对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三、沂蒙精神之歌,在思辨和独白中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今天抓好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沂蒙精神富于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是民族精神民族魂魄在一定条件下的产物,是中华优秀品质的精华部分,不仅不过时,反而具有鲜明的特色与鲜活的生命力。

尽管《思辨、独白、放歌》此书出版于十几年前,而临沂的发展日新月异,读来不仅没有过时的陈旧感,反而感觉其超前的思想意识和时代特质更加鲜明。读罢,不仅深深被文中具有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时代精神折服,同时为作者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的思想与格局而深受感染和启发。

1990年10月25日,李祥栋先生发表在《大众日报》的《对弘扬沂蒙精神几个问题的认识》:弘扬沂蒙精神可以使经济建设保持正确的方向,并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1991年5月10日山东省沂蒙精神理论讨论会论文以《沂蒙精神万岁》,进一步总结和升华:沂蒙人民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共和国的诞生做出来巨大无私奉献的同时,他们高尚的品德和纯洁的灵魂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得到升华……事实有力的证明,正是沂蒙精神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先进群体,形成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价值观念、精神风范和舆论环境,有效的防止和克服了商品经济中出现的消极现象,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今天个别地方出现富的富了,但政治信仰动摇,资产阶级的极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泛滥的现象,就是缺少了一种精神,而沂蒙精神正是救治这种毛病的良方。

发扬沂蒙精神,就不会见利忘义,就没有贪污腐败。沂蒙精神不仅成为清除发展商品经济中出现的社会弊病、净化社会风气的一剂良药 ,可以根治富贵病腐败病,根治一切历史时代的顽疾,尤其对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同时如一支时代的号角,鼓舞激励着我们创造更大的奇迹。

1992年8月12日,李祥栋先生发表在《大众日报》的文章《沂蒙精神是推动商品经济发展的动力》中说: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求人们在商品经济活动中,不能违背社会主义方向和社会主义道德;不能把人与人之间搞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不能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坑害国家和集体。因此,提倡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有助于人们在发展商品经济中摆脱狭隘的极端个人主义束缚,实现个人富、共同富、集体富、国家富。

一大批典型的群体体现了沂蒙精神,但也有的人背道而驰,因此,弘扬沂蒙精神,就必须不断提高沂蒙人的素质。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思辨、独白、放歌》开宗明义,旗帜鲜明,论点深刻,论据详实,具有针对性和时代性。从沂蒙精神的背景、起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详尽的说明,也是我们深入学习研究沂蒙精神的第一本教科书,现在读来依然散发着恒久的魅力。一些思想观点历久弥新,承前启后,具有跨时代的价值和意义。诚如著名作家李存葆在序言中所写:“《沂蒙精神论谈》是作者思辨的结果,《心斋随笔》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独白,《沂蒙步痕》便是作者几十年工作在宣传文化和地市委领导岗位上为临沂的发展鼓与呼的记录。”,作者“为党的方针政策,为临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改革开放后沂蒙山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放歌。”。 李祥栋先生的《思辨、独白、放歌》,生动的为时代精神指明了方向,勾勒了蓝图,具有旗帜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时代价值。《思辨、独白、放歌》如同一面镜子,参照它,可以找到差距,拂拭思想与心灵的尘埃;对照它,可以找到方向,时时反省对与错功与过,对自我进行有益的启迪;依照它,可以找到学习的榜样,起到鞭策激励的作用,从而更加奋发图强。

只有不断的思辨和反省才能认清方向,找到方针和大道。如果每一个党员干部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能不断反省、思辨,倾听内心真实的独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正的无愧于心无愧于党无愧于国家和人民,则是民族之幸国家之幸。

四、沂蒙精神之光,在践行和弘扬中闪耀

红色基因代代传承,沂蒙精神生生不息。

在跨时代的变革中,中国人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渡。沂蒙大地,涌现出无数弘扬沂蒙精神践行沂蒙精神的代表人物,他们共同支撑着中华巍巍的脊梁。

李祥栋先生不仅是公开提出沂蒙精神的第一人,也是宣传沂蒙精神践行沂蒙精神的代表人物。参与了时代建设,见证了伟大的变化,不断为伟大的时代鼓与呼,成为推动,弘扬,发展沂蒙精神的中坚力量。正如李存葆在序言中所写:祥栋同志怀着对沂蒙山的深情和对家乡人民的至爱,研究历史,调查现实,探测未来,一次次召开会议,一回回发表文章,一遍遍阐述观点,一层层的传播介绍,为了沂蒙精神的研究,可谓呕心沥血,不辞辛劳,相信这一切人民不会忘记,历史将有记载。

李祥栋1941年出生于沂源县一个贫困的家庭, 三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含辛茹苦把他养大,初中时贷款16元供他读完中学。他幼年时历经坎坷,求学中饱受磨难,工作后起点不高,却凭着顽强的学习与拼搏精神,从毫无关系和背景的贫寒农家子弟,到一路奋斗成长为正厅级干部。可以说,李祥栋的成长史足以是一部典型的现代沂蒙儿女励志史,其工作历程与思想历程值得借鉴和学习。

可以说,在践行和弘扬沂蒙精神方面,李祥栋始终是佼佼者,也可以说是一个时期的典型和代表。多年来, 他不仅不断总结、继承和大力弘扬沂蒙精神,而且始终起到表率和带头作用。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地委宣传部工作期间,尽管工作条件十分落后,那时中央重要的广播,需要先做好录音后抄录下来,再排版印刷出来给领导同志们学习,他总是一丝不苟,废寝忘食,以致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会错。 在作为分管政法工作的地委副书记期间,针对儿子在公安系统工作的转干问题,李祥栋先生高风亮节,严于律己,不谋私利,不徇私情,洋洋洒洒他写下了数千字的家信,信中说:“对一个领导干部来说,不用手中的权力为老婆孩子谋取好处,这是他的本分,也是制度、纪律的约束、规定。我按制度纪律办事是对的。但在现在的社会风气下,人们可能会说我‘迂腐’。……但是话又说回来,毕竟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不能黑白不分,是非混淆”。 言之谆谆,令人动容。

“去掉私欲的人才能自立自强”,在沂源县电视台天南地北沂源人栏目组采访他时,他由衷地说。“我从来就没想过当个地委的什么官,我只是踏实的工作,无论思想、品质,还是业务,一切从严要求”。在《美国的捐赠现象》一文中,他写道:“要深知个人是渺小的,公众是广大的;一生是短暂的,未来是永恒的;从而心存善意和义无反顾的奉献精神、把自己的财富捐献给有意义的公益事业;扶危济困,繁荣社会,那是非常高尚的。退一步说,不管动机如何,只要是有益于社会的捐献,都是那些只知为自己和子孙蝇营狗苟敛财的贪婪之徒所不能望其项背的”。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政期间,李祥栋先生充分发扬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兢兢业业扎扎实实的宣传临沂、建设临沂,为振兴沂蒙经济弘扬沂蒙文化作出了贡献。

爱国爱党,爱民爱家,李祥栋满怀着拳拳赤子之心。他在工作中处处以身作则,时刻保持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不仅具有崇高的人文思想和人文情怀,同时具有崇高的人文理想,具有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与高尚的道德情怀。 在他的系列文章中,处处体现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弘扬正义,呼唤和谐,处处是理论的思辨,情感的独白,理想的放歌。先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力求“每写一件事物,都认真思索它的真谛所在,努力揭示它的哲理,企求给人以启迪”。 它不仅激发着我们的爱国情怀,同时激励着我们不断的超越自我,从而走向崭新的精神高度和人格高度。

沂蒙精神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展望,更是老一代传递给走向未来的一代人的精神火把,是一笔民族永生的精神财富! 更好的学习、践行和弘扬沂蒙精神,让沂蒙精神发出更夺目的光彩,才能提高一个地方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才能涌现出更多社会的脊梁,才能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扬鞭催马,做出优异的成绩!

(本文作者:高明贤)

12

李祥栋

李祥栋:1941年出生于山东省沂源县。历任临沂地委宣传部长、政法委书记,地、市委副书记,临沂市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临沂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文化名人诗词书画研究院顾问。

主编有《沂蒙精神颂》、《振兴沂蒙之光》等书,合作主编有《论沂蒙精神》、《沂蒙精神研究》等多部专著。出版文集《思辨 独白 放歌》上中下三卷,纪实散文集《旅美见闻》,编著感悟随笔《动物启示录》。

出版《李祥栋草书千字文》、《意临孙过庭《书谱》》、《唐宋诗词名篇草书》、《五体书中国格言扇面》等多部书法专集。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